口絲蟲

 

昏睡病(sleeping disease),本病主要感染淡水或海水養殖及觀賞魚類,其中以感染鮭科鮭魚(Salmonids)最常報導;病原主要侵害部位以鰓、體表及各部位鰭為主,而感染寄生魚體表又以身軀後部及尾鰭佔最多病灶

寄生部位:鰓與體表

◎病因:

口絲蟲屬原生動物界,肉足鞭毛蟲門、動鞭綱,以飄游口絲蟲(Ichthyobodo necatrix)最常見,廣布於世界各處,常附著寄生於淡水魚類的體表皮膚與鰓的上皮組織。蟲體大小約5~12×3~9μm,游離時蟲體呈卵圓形,具2或4根鞭毛,可旋轉游動,內有1個圓形胞核;固著於宿主的蟲體則呈洋梨形,鞭毛不明顯,於組織上可上下左右擺動。

口絲蟲於2~30℃皆可生存,但以24-25℃,pH值4.5~5.8時,最容易大量繁殖,繁殖時以縱二分裂法,不需中間宿主,可直接傳染轉移宿主。於環境不適時可形成具抵抗力的孢囊,而附著於魚體或池底中。

◎症狀:

1. 感染初期魚體會發癢,而於池底池壁磨擦魚體。

2. 感染部位充血潮紅,或粘膜增厚形成灰白色或淡黃色的混濁物。

3. 食慾減退,無精神,縮尾夾鰭,群聚沈於池底角落,反應遲鈍,魚隻逐漸失去平衡,橫臥於池底,最後衰弱死亡。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