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

人體內的細菌細胞數是人類細胞的10倍,當研究人員開始了解微生物對健康的助益,了解有些細菌會製造人體無法合成的有益化合物,有些細菌則能訓練身體對外來威脅不要過度反應。隨著電腦和基因定序技術的進步,科技已可詳列出構成微生物群系的所有細菌基因。過度的藥物破壞了生物體內有益的微生物,可能破壞了免疫系統。人類而言,生物學家曾以為人類是獨立的生理系統,可以完全靠自己調節內部運作,乃因我們的身體會製造所有必需的酵素來分解食物,吸收其中的養份來供應和修護組織及器官,免疫系統的特化細胞會自我學習如何辨識並攻擊危險的致病微生物,卻不會騷擾身體健康的組織。由此可知,地球上細菌(微生物)與各種生命共存的微妙關係,龍魚也一樣,水中有著各式各樣的細菌群,對魚的影響可謂養魚學問的【關鍵核心領域】

細菌大小的單位是微米(μm)。像是桿菌長約0.5-10μm,寬約0.2-1.0μm;球菌的直徑 約為0.3-1.2μm;螺形菌的長約3-50μm。不僅不同種的細菌大小不同,即使由同一個細菌增生出的細菌也會有不同的大小。細菌的形狀和排列分為球菌、桿菌、螺形菌;結構為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核糖體、中個體、質體 、核物質,更有特殊結構如鞭毛、莢膜、芽孢、柔毛等。只是因為【養殖學】對於【細菌】投入的研究不多,難以與【人類學】相比,故而我們常聽到水產類所謂【益生菌】,這到底是什麼菌?依【需氧程度】可分為:【好氧菌】如一般空氣或水中的細菌、【微好氧菌】如口腔菌、【兼性厭氧菌】如消化道內的細菌,有氧無氧皆可【厭氧菌】如肉毒桿菌,不需要氧氣;依【生長最適溫度】區分【嗜低溫菌】 (Psychrophiles)、【嗜中溫菌】 (Mesophiles):最適生長溫度20-45℃大部分最適溫在(25-40℃),例如人體中之細菌、土壤、部份污水菌類、動植物上寄生菌、【嗜高溫菌】 (Thermophiles):最適生長溫度>45℃大部分最適溫在(55-65℃),例如堆肥之分解菌、【兼性嗜低溫菌】 (Psychrotrophes)原屬於嗜中溫菌,但在20℃以下仍能生長繁殖之細菌,寒帶污水生物處理之主要分解菌種即屬此類細菌(嗜溫層不同的細菌更替也是季節交換時急病叢生的主因);依【代謝方式】分類 (Metabolic Diversity Among Organisms)光合自營菌 (Photoautotrophs)、光合異營菌 (Photoheterotrophs)、化學自營菌 (Chemoautotrophs)、化學異營菌 (Chemoheterotrophs)等。

光看到前兩段,就知道這個問題有多麼複雜了,相信很多人已經暈頭轉向,這麼多種類的【菌】混合在一起時,哪些相容?哪些相斥?益菌與害菌之間如何消長?甚至益菌如何排斥害菌達到治療的效果?這些都是水產業研究發展的重點之一。為何筆者要這麼重視益菌呢?乃因如果強益菌可以預防及治療【細菌疾病】則可以減少藥物使用,避免細菌產生抗藥性。抗生素、藥物等能夠抑制細菌生長或殺死細菌,此種現象稱為細菌對抗生素具有【感受性】。使其在疾病治療過程中,不再受到該抗生素的抑制或殺滅。這種細菌對於抗生素降低或喪失感受性的現象,稱為細菌對於抗生素獲得抗藥性,而具有抗藥性的細菌就稱為抗藥菌。細菌產生抗藥性是對環境的適應,當環境中充滿抗生素、黃藥等成分,細菌的基因就必須發生突變來保護自己。其餘就被環境中的抗生素抑制或殺滅,活存下來的細菌變成【抗藥菌】。有的細菌產生抗藥性後,其基因藉著細菌與細菌的結合,傳播給別的細菌,導致【所有細菌都變成抗藥菌】,使得抗生素失效,這種現象稱為【抗藥性的轉移】,可能在同種細菌間發生,也可能在不同種細菌間發生。例如大腸桿菌可以將其抗藥性轉移給別的大腸桿菌,也可能轉移給沙門氏桿菌,動物的抗藥菌也可以將其抗藥性轉移給人的抗藥菌。(本段整理自劉朝鑫/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學系名譽教授-2003「養殖水產品用藥監視檢驗與輔導研討會)

 

市售【微生物製劑】是由一些對養殖物件無致病危害並能改良水質狀況,抑制水產病害的有益微生物製成。主要由硝化細菌、光合細菌、枯草桿菌、放線菌、乳酸菌、酵母菌、鏈球菌和EM微生物菌群、氨氧化菌、硫化菌、甲烷氧化菌及纖維素分解菌等多種細菌組成等。它具有改良水質、增加溶氧、降低氨氮、抑制致病菌生長、改善動物體內水環境生態平衡、提高動物抗病與免疫力、促進養殖物件生長等功能。魚缸中長時間累積的殘餘餌料、排泄廢物、動植物殘體以及有害氣體(氨、硫化氫等),這些物質往往導致水質敗壞使水產動物受到毒害,且為肉眼所難以察存。許多生化研究團隊也開始以不同菌種如【EM】生化菌:乃由光合細菌、乳酸菌、酵母菌等5科10屬80餘種有益菌種複合培養而成。其中光合菌由革蘭氏陰性細菌,可以在有光無氧的條件下生長、繁殖,也可在無光有氧的條件下生長。有光時菌體能利用光能,以H2S和有機物作為氫供體,以C02或有機物作為碳源而生長發育。當環境是有氧無光時,菌體則可以通過有氧呼吸,使有機物氧化,從中獲取能量。【複合微生物】菌劑則是採用存在於自然環境中的多種微生物菌株經誘變選育,擴培後得到混合菌劑。應用複合微生物製劑對養殖水體進行處理,它能有效降解有機淤泥,抑制有害微生物和有害藻類的繁殖,平衡養殖水體的微生態環境,促進養殖生物健康生長,是目前水產養殖中水處理的一種較為理想的辦法。利用這一菌劑對養殖水體的微生態環境進行調控,為水產養殖品種提供一種有效的水質控制技術。(本段整理自2004汪燕玲/南京農業大學漁業學院 、趙永鋒/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有益微生物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

 

上述論證運用於魚缸系統之中,簡單的說就是【養水】,養水時須要加入優勢益菌,通過先入菌及過濾系統的大量繁殖,形成優勢種群,這樣可以【減少或阻礙病原菌的定居】。其中菌種數量與種類雖難以一一認清,但整體運作對於魚缸的循環生態環境有效建立【益菌生態】,【每種菌產生的生存酵素不同】,則病原細菌因【生存酵素環境不同】而受到壓抑,【間接】死亡後分解消失,缸內的魚就可以在此【益菌系統中】生長良好發育良好、表現良好。這也是為何得了初期細菌疾病的龍魚,只要移到【強益菌生態系統】的缸中,即會不藥而癒的原因。然而市售多種消化菌、硝化菌、光合菌、益生菌種類繁多,消費者不可能知道何種相容,何種相斥,可以選擇已經配方的商品(通常會有標示內容物),如需要混合,最好的辨識方式就是【混合了以後不會起泡,很快變清澈的就是相容,會起泡產生蛋白質化合反應的菌種,就可能會相斥,正在打仗】,如果是相容菌,可以越多種越好,對整個魚缸的生態平衡功能越強,相斥菌則不能混加,以免影響原來的活菌系統。所以,如果要讓自己的魚缸具有絕強的活菌系統,可以用另外的小缸試驗市售益菌,找出相容的益菌,不同時段慢慢混加,則此缸的【抗害、益生】功能將會無與倫比,魚兒可以悠遊自在生長,不受病菌侵害。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