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魚細菌感染了,怎麼辦__Bacterial infections

影片內容節錄:

細菌是存在於地球上數十億年的生物,種類繁多且不完全掌握。它們並非為了讓我們生病,只是在生存繁殖過程中需要的養分對人體而言是有害的。類比於癌細胞,是人體細胞因為環境及養分影響而產生病變。

細菌比病毒大,有細胞核和細胞壁,能繁殖;病毒非常小,只有一個基因,需要宿主繁殖,不怕抗生素。微生物是外來的,繁殖速度快,可以傷害身體,如同水產魚一樣,有些魚生病了有些魚沒事是因為抵抗力不同。

水族箱內的環境不是乾淨的,有益菌和壞菌共存。當環境變化或抵抗力下降時,壞菌會破壞共生平衡,使魚出現生病的狀況。因此,我們需要認識基本的菌種、維持共生平衡、魚生病時如何使用藥物來消滅壞菌。

病毒細菌的病理跟生物的病理很相似,像人類在不同環境下食物會引進不同的菌種,造成腸胃不適。一樣的道理也適用於魚,當它們適應新環境時,代謝加快、鱗膜變薄,容易受到新菌項的影響而生病。抗生素可以幫助滅菌,一般養厚鱗膜讓魚體抗疫,有提高免疫力的效果。人和魚都有中樞免疫系統,沒有它就活不了。在環境中接觸不同細菌可提高免疫力,像溫室花朵般保護兒童免疫系統發展不良。沒有訓練的免疫系統會導致疾病。流感疫苗訓練免疫系統產生抗體,提高免疫力。例如小孩子稍微生病、發燒不需立即看醫生,可先補充維生素和營養,用悶流汗的方式增強代謝,讓身體自行抵抗,若情況不佳再去看醫生。這是藥理病理機制的普遍原理,適用於所有生物,包括人類和魚。

細菌性感染常出現鱗片或鰭會潰爛出血的症狀,治療細菌性疾病需從細胞核、細胞膜或DNA的複製鏈入手。不同藥物有不同的致病機制,但都是為了殺死細菌或病毒。細菌種類繁多,需要培養來分辨其種類,但比對起來很困難。殺菌時必須完全殺乾淨,否則可能會產生抗藥性的細菌,需要使用更強的藥物對付。

水產業界常用的黃藥已經使用很久,但很多水產細菌已經變種抗藥。細菌在複製繁殖的過程中,如果受到藥物刺激而環境又不夠強,就會變種以適應環境。這會導致藥物失效,需要用另一種抗生素治療。因此,在治療魚病時,需要考慮魚缸使用過的藥物、抗藥性等因素,可能需要換藥。醫學治療領域廣泛,不能只看症狀下藥,要評估魚的病情和經驗值。同一種藥不一定對所有病情有效,可能需要換用不同的藥物或治療方法。和人類醫學一樣,每種疾病和每條魚都有不同的答案和評估方式,並不簡單容易。

益菌是指能夠在魚缸系統中有益的菌,比如硝化菌和腸胃酵素等。它們能夠進行有益的生存和繁殖,如硝化菌可以轉化氨為亞硝酸和硝酸鹽,有助於維持魚缸系統。人體內的益菌,如乳酸菌,也有類似的作用,能夠促進消化。益菌之所以被稱為益菌,是因為它們的運作對系統或生長都有益。

細菌種類繁多,外觀相似但不同。如爛尾病常由爛尾菌引起,症狀難以判斷,需要加染劑檢測。爛尾菌屬於格蘭氏陰性腸桿菌,症狀為爛白破,不同魚種反應不同。龍魚身上的爛尾病看起來有點像水黴但有差別,而且水質震盪、抵抗力下降、小外傷都容易引起細菌感染。養魚需要水族知識,因魚病不同於人寵,台灣魚醫少且治療費用高。飼主需懂病理和緊急處理,負責任。

觀賞魚感染的幾種細菌,如弧菌、單細胞感染症、鏈球菌、分枝桿菌等,症狀包括肚子、皮膚、尾巴出血、水腫、潰爛,還可能引起神經症狀,如凸眼、游泳不正常等,需及時治療。

混合用藥需要專業知識,不同藥物不能混合,盡量使用單一藥物,如果無效再更換。細菌性藥物有毒性,禁用藥品包括孔雀綠、甲烯藍、福馬林等。觀賞魚用藥通常使用安默西林、紅黴素、四環黴素等,都是阻斷細菌生存或繁殖的機制,使用原則相同。

最後,什麼是ppm,ppm是1/1,000,000的濃度單位,表示1公噸裡面要有1cc或1克。一公噸等於1,000公升,1公升又等於1,000 cc,所以1公噸等於100萬cc, 1ppm就是1公噸裡面要有1cc就對了,或者1克。

水產蟲害常用藥物已介紹完,藥性、成分、半衰期需知,不同生物用藥不同,衝突性、相溶性需注意。不合法藥物避免使用,可能保存期限有問題。藥物用量不宜過量或過期,否則會影響藥效和魚的健康。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