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混亂的原因(金龍)

為什麼大家都說『過背金龍市場混亂』?是哪裡混亂?為什麼混亂?會不會繼續亂?亂源在哪裡?有沒有辦法改變或改善?

產地馬來西亞約10多年前鼓勵量產,許多游離資金進入這個領域,家戶間也開挖土池進行繁殖,那時並沒有那麼多種魚可以因應,所以又出現了非正規改良卻是魚目混珠的『只要是龍就土池混養』的情形,也量產了許多基因不穩定的劣質假過背,價格低廉,反正小魚很難分辨,所以都是小魚輸出,要成年也要好幾年,等到成年發現不是過背、金質不夠、四不像,已經壞了市場,產生混亂的情形了。再者就是因為過背金龍魚是變色龍,會隨著飼養的環境而變化,多數漁場前端白桶誘金頭的過程使過背金龍小魚在白桶中提早亮背亮珠,如果下黑缸又會刪除白桶程序,把已經照亮的珠鱗跟背排又退回去,再慢慢隨時間表現。

 

背排跟珠鱗往往是玩家判斷過背金龍的指標,在許多買家都愛養小魚的市場裡,筆者認為很多魚30公分以下(10吋)其實都還不夠穩定,有些雜交魚具有紅尾金基因,退排後則可能一直維持那種樣子,也就是高背或亞過的表現。亞過比高背更接近過背,但是仍然沒有全滿表現,金質可能也不會重,雖有例外,仍為次品,這樣的多樣化情形,玩家往往無所適從,所以稱為市場混亂。

 

如前述【小魚有的表現早有的表現慢,有的背排珠鱗停止表現】,這樣買家如何分辨呢?確實非常困難,因為小魚連賣家也難以分辨。近期許多知名繁殖大場已經陸續收集表現是優質過背金龍的種魚進行繁殖,所以越後面子代表現的基因偏過背金龍的比例會越高,而且都是優勢改良,當然進口價格也越貴,但雖然比例提高,但如果買還沒表現的幼魚,還是有良率問題,這是生物必然的現象,筆者認為,因利益所驅,要整理市場並不容易,國內也有許多商家仍然進口低價小魚,或國內繁殖自行施打晶片販賣,但市場應該有更健全的方向,如下建議:

一、 公開資訊提升大眾分辨能力

二、 廉價小魚要有『拼』的心理準備,不可能每隻都是過背,但這或許也是推廣整體市場【飼養人數】的一種銷售樣態。

三、 鼓勵購買中龍(35公分),減少爭議

四、 優質過背包括【傳統與改良】,買賣雙方都要有一分錢一分貨的認知。龍魚一養20年,會有許多的成長與疾病問題,必須讓賣家有合理利潤才可能有好的售後服務,不哄抬不殺低是買賣雙方所應有的共同認知。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